清中期臺灣糧價變動及其因素試析(1738-1850)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6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文定位為清代臺灣糧價史的基礎研究,包括不同糧價史料的整建、檢驗糧價史料的可靠性、建立糧價時間數列、進行時間數列分析,以及解釋糧價變動;為利用現今最重要的糧價史料——清代糧價清單上的價格數據,取自王業鍵編的「清代糧價資料庫」和「抄檔」——所做的研究。
以往清代臺灣糧價史研究的不足在於:(1)糧價史料利用不充分,尤其是糧價清單的運用;(2)長期而言,糧價究竟是上升或下降,沒有清楚解決;(3)對糧價長期變動的因素,缺乏具體的解釋、驗證。這種情形實是基礎研究缺乏。所謂基礎研究,是指運用可靠而完整的糧價史料,檢測糧價數據,據此建立一個糧價時間數列,再以此數列分析價格的各種變動,並且對糧價何以如此變動,尋求合理的解釋因素。本文以臺灣史學界向來感到陌生的「新」糧價史料——王業鍵編的「清代糧價資料庫」和「抄檔」兩個資料庫為主,試圖解決以上三項「老」問題。
筆者從資料庫取得「臺灣府」六個糧價數列,經過可靠性評估後,以中米數列一七三八至一八五○年做為分析斷限;並依其升降變動,區分為上升期(1738-1838)、下降期(1839-1850)兩個時期。
其次,針對這兩個時期的糧價長期變動趨勢進行解釋,就耕地、人口、糧食運輸及貨幣四個因素加以考察。結果證實:1. 在糧價上升期(1738-1838),糧價波動較受糧食流通與貨幣因素的影響。雖然此時期耕地增加漸落後於人口增加,但人口因素對此期糧價上升的作用並不強烈,因為臺地仍有大量糧食輸出(十八世紀中晚期約輸出米100萬石),可知糧食輸出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大於人口與耕地。另外,此期由於官方事務的運作(財政、軍餉)和臺地對外貿易興盛,銀兩和銀元流入增加,與糧價逐步緩緩上升趨勢相同,故貨幣因素可解釋糧價的上升。2. 在糧價下降期(1839-1850),糧價波動明顯受貨幣因素所左右。此時期糧食仍然有輸出,惟數量趨減,與糧價下降趨勢一致,表示糧食輸出量對此時期糧價下降的影響較微;而且此期的人口為增加,也不能解釋糧價趨低現象,故只有貨幣因素最能解釋,因為銀價在這十一年間趨貴,使得糧價水平反而趨降。可以這麼說,本文釐清了四種因素在不同階段對臺灣糧價數列的影響程度,也進一步證實:從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糧食流通(輸出量)與貨幣因素對糧價長期變動趨勢的作用,遠比人口和耕地因素為大。
Description
Keywords
臺灣, 糧價, 糧價清單, 可靠性評估, 糧價陳報, 時間數列, 長期趨勢, 耕地, 輪作制度, 人口, 糧食, 糧食豐嗇, 貨幣, 銀錢比價, 上升期, 下降期, Taiwan, Grain Price, Time Series, Secular Trend, Qing, Rotation System, currency, silver, 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