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6

成立沿革

台灣本土教育的長期空白,在近年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下,逐漸使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亦因應民間文教團體的呼籲,積極鼓勵大學成立本土文化學門的系所。本系前身「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於2002年2月由莊萬壽教授商請姚榮松教授、許俊雅教授共同擬定計畫書提出申請,同年7月獲教育部同意設置。2002年11月28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莊萬壽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2003年3月開始辦理招生,招收碩士班研究生,8月1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莊萬壽教授轉調本系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6年本系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台灣研究及母語教師班」,提供在職教師以及母語支援教師進修,2016年於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停招。2008年本系成立博士班,向上延展台灣研究;2009年申請增設學士班,並於2011年起招收學士生,向下紮根,同時整併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學士班為「臺灣語文學系」,期以完整一貫之學制,兼顧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研究培育更多新血。

歷年來本系分別由莊萬壽、姚榮松、李勤岸、林芳玫、林巾力老師接管系務,在歷任所長與系主任的帶領與經營之下,積極增聘教師,使本系師資陣容越趨多元。現有專任教師包括林芳玫、林淑慧、陳龍廷、賀安娟、林巾力教授、許慧如、莊佳穎、陳玉箴副教授以及曾秀萍、汪俊彥助理教授、呂美親專案助理教授,教師專長涵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各領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語全稱詞「逐」與「每」的分佈及認可條件
    (2023) 陳映彤; Tan, Iong-tong
    本文旨於探論台語中的兩個全稱量化詞——「逐」(ta̍k)與「每」(muí)。「逐」與「每」的研究十分稀缺,而華語「每」的相關討論則多聚焦於其與算子「都」的互動。本文選採不同的取徑,特別檢視了「逐/每」結構未和「攏」(lóng)搭配的情形。我們主張主語及賓語ta̍k/muí-NP都帶著一項無法解讀的焦點特徵,需要帶有焦點特徵的認可條件(licensor)來完成對協(agreement)。我們以焦點結構理論(cf. Rooth (1985, 1992, 1996); Shu (2019))來解釋包含「攏」、其他副詞成分以及依賴性不定詞等認可條件的共通性,並主張「攏」為一觸發最大化預設(maximize presupposition)(見Liu (2021))的焦點敏感成分。我們也比較「逐」與「每」的語意差別,同作為全稱量化詞,「逐」易產生集體性解讀而「每」易產生分配性解讀。本文也對「逐」與「每」在英語及華語中的對應成分進行簡單比較。不同於each而較類近於every,「逐」和「每」無法單獨出現在浮游(floated)或並列(binominal)位置。另一方面,在副詞與定詞用法上,台語的「逐」較趨同於華語「每」而台語的「每」則較趨同於華語「每一」。
  • Item
    宋澤萊的「台語文學論」與其實踐:以〈抗暴的打貓市〉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陳映彤; Tân, Iòng-tông
    1987年發表之〈抗暴的打貓市〉是戰後現代台語小說的先鋒之作,宋澤萊在其中以複雜的文學技巧、先行於時代的美學,呈現出對政治、人權以至於民族議題的關懷;並且,此作也是宋澤萊「台語文學論」的徹底實踐。本文從宋澤萊的文學論述出發,探討其如何以人權文學論、民族文學論為基礎,發展出「台語文學論」;再分析〈抗暴的打貓市〉一文之主題關懷與意象運用,最後申論宋澤萊的創作如何印證其文學理念。本文主張,宋澤萊的「台語文學論」與其人權文學論、民族文學論為一貫思考,且因文學語言的特殊性,具備更加基進的意義。〈抗暴的打貓市〉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是宋澤萊文學論的實踐,其在宋澤萊創作史以及台灣文學史上的定位,值得進一步被重視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