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台語對話中極致程度詞的語用功能
    (2011/08-2012/07) 張妙霞
    本文旨在研究台灣閩南話自然對話中極致程度詞的語用功能及其所出現的前後 序列型態。極致詞乃指如「都」、「真的」、「每個」、「大部分」、「完全是」、「最少」 等等表極致語意之用語。說話者通常使用極致程度詞來為某一命題做強烈的斷 言、辯護、推斷等;並可用來表示承諾、同意、評價、抱怨等。換言之,藉由極 致詞,說話者可表達對談話對象的支持或暗示諷刺語意,用來表達正面或負面立 場。由於極致程度詞表達強烈的語意,因此不論聽話者是否挑戰極致程度詞所隱 含的誇大語意,說話者常需要在後序談話中修正或撤回原來的極端主張,改以較 溫和的用語來做讓步及修正。本研究採用行動為主體的研究方法,將含極致程度 詞話語及其引出的後序談話活動分別視為不同行動,來研究是否極致程度詞使用 時所出現的上下文有固定的序列模式,並與現有對英文研究的結果作比較,了解 台灣閩南語對話中與極致程度詞使用相關的互動及對話模式。目前文獻中,少有 對台語的自然語料中的極致程度詞的語用功能及對話序列模式研究。本研究所獲 得的成果將增進漢語語言學者在此方面的認識。
  • Item
    臺灣閩南話Anne的言談功能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2-06-01) 張妙霞
    本文探討台灣閩南話口語對話中指示詞「按呢」(anne)的言談功能。所採用語料長度兩小時,共計394例「按呢」。結果顯示,「按呢」用法包括:一、基本指示詞語義;二、言談結構功能;三、互動功能;四、句尾助詞。在句子的局部層次上,「按呢」具有強調緊臨述語的訊息內容的功能。當出現於子句交界處時,「按呢」標示子句間推論,連續,或因果的關係。當「按呢」出現在某言談單位的起始或結束處時,分別具有引介及結束該言談話題的功能。當出現在答覆句時,「按呢」主要表達話者對前一談話者言談內容的注意,因此主要為互動功能。這些不同層次的功能及不同層次的語義的變化顯示「按呢」在某些情境下已由一指示詞虛化為一言談詞。
  • Item
    隱喻化及轉喻化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09-06-01) 張妙霞
    本文研究閩南語意願動詞「愛」與「卜/欲」的歷史語意演變。本文語料包含明清時代歌仔戲文,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歌仔冊,以及當代閩南語口語自然語料。結果顯示,「愛」與「卜/欲」的語意演變可以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明清用法及當代用法。自明代迄今,「愛」最主要的語意為表達喜好,意願,或希望。在明清時代,「愛」亦可標記未來可能發生的動作或事件;然而,「愛」所指的未來事件僅限於不利談話者的事件;此用法在十九世紀末逐漸消失。現代閩南語中,「愛」發展出表達『需要』的語意;此功能用於標記後接的動作;同時,此動作通常是一般人所認同需要去從事的活動或動作。明清時代的「卜/欲」主要有七個用法:欲望/意願/希望,未來,過度,需要,接近,以及條件。在現代閩南語中,『欲望』的語意已少用於對實物的想望或需要,而主要用於後接主事者所欲從事的動作。以上「愛」與「卜/欲」的語意變化可說是受到隱喻化及轉喻化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演變。隱喻化主要促成「愛」與「卜/欲」由喜愛具體事物到從事某活動的意願;在此同時,「愛」與「卜/欲」也從動詞轉換為近似助動詞的用法。此外,「愛」與「卜/欲」也演化出『未來』的語意。轉喻化則主要促成因語境強化而形成的語意:過度(卜/欲),需要(愛與卜/欲),接近(卜/欲),條件(卜/欲),以及不利談話者的未來事件的標記(愛)。
  • Item
    Discourse Functions of Ann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英語學系, 2002-06-??) 張妙霞; Miao-Hsia Chang
    本文探討台灣閩南話口語對話中指示詞「按呢」(anne)的言談功能。所採用語料長度兩小時,共計394例「按呢」。結果顯示,「按呢」用法包括:一、基 本指示詞語義;二、言談結構功能;三、互動功能;四、句尾助詞。在句子的局部層次上,「按呢」具有強調緊臨述語的訊息內容的功能。當出現於子句交界處時, 「按呢」標示子句間推論,連續,或因果的關係。當「按呢」出現在某言談單位的起始或結束處時,分別具有引介及結束該言談話題的功能。當出現在答覆句時, 「按呢」主要表達話者對前一談話者言談內容的注意,因此主要為互動功能。這些不同層次的功能及不同層次的語義的變化顯示「按呢」在某些情境下已由一指示詞 虛化為一言談詞。
  • Item
    Response Tokens in MSN Conversations
    (英語學系, 2009-01-??) 張妙霞; 林欣怡
    本文研究國語回應標記「是哦」及「哦」在即時通上的言談功能。兩者均用來回應訊息告知,並且反映談話者認知狀態的改變。另一方面,談話者所要表達的語意,與上下語境息息相關。兩個回應標記的主要功能如下:第一、兩者都引出敘述句。不同的是,「是哦」所回應的是新訊息,而「哦」則可回應新舊兩種訊息。第二、兩者都可被使用成為所在話輪的唯一成份,暗示談話者有意結束進行中的話題。第三、兩者都可直接在其後引出新話題。第四、兩者都可引出問句,以詢問與目前話題相關的訊息。此外,「是哦」可出現在隱含負面語意的語句之前,以緩和談話語氣。雖上述功能的語境類似,總體而言,「是哦」語氣較「哦」緩和而禮貌。另外,除了第二、三類的用法表示談話者有意結束進行中的話題之外,第一、四類的語境也時常暗示談話者對話題的負面態度。兩者各類功能的分佈情形顯示,「哦」是即時通上常出現的暗示疏離態度的回應標詞;而「是哦」則是一個較緩和的回應標記,用來表達「小驚訝」,並經常用來暗示談話者疏離的態度。
  • Item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n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How Attribution Hedges Indicate Authorial Stance"
    (英語學系, 2012-11-??) 張妙霞; 羅于是; 許月貴; Miao-Hsia Chang Yu-Wen Luo Yueh-Kuei Hsu
    Hedges can be used to show a speaker's less than full commitment to the truth ofa proposition in spoken discourse or to strengthen an author's argument in academic discourse. Attribution hedges are hedges used by writers to qualify their claims by relating their arguments to a given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uthorial stance in attribution hedges in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their disciplinary variation. The disciplines investigated include the pure humanities,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ard sci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riters in the pur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se more attribution hedges in their writing. Furthermore, these writers reveal a greater tendency to use subjective accounts when they seek support for their claims, with social sciences writers reflecting a lesser degree of subjectivity. Specifically, writing in the pure humanities is characterized by hedges which display more individuality and which involve readers in the argument. Hard sciences writers, by contrast, reflect an objective stance with attribution hedges that imply the authors detachment from the argument. In short, pure humanities writing reveals a rhetorical style that is closer to interactively oriented spoken register. The incorporation of moreinformal elements may arise from the uncertain nature of findings in the pure humanities, where claims or propositions are mainly based on subjective evalua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