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論朝鮮清心丸的流行與清代遼東社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吳政緯; Wu, Cheng-wei
    本文旨在探討朝鮮藥品「清心丸」何以風行清代遼東社會。清心丸內分若干品級,「上品」係由朝鮮官方調製的臘藥,朝鮮的國王、將軍、百姓都曾服用,亦是朝鮮燕行使的隨身物品,廣受清朝官員、百姓的喜愛。本文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清心丸在朝鮮國內的意義、朝鮮使節團的醫療編組、以及清代遼東社會的需求。透過朝鮮人的記述,本文將重建清代遼東社會的部分實況,並從在地需求的角度理解清心丸在遼東社會的流行。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指出朝鮮王朝的官員、百姓將清心丸視為療效奇佳的藥品,並梳理了不同階層索求清心丸的景況。其次,分析負責製作清心丸的官方單位,以及調劑清心丸的素材來源,呈現其珍貴性。第二部分則聚焦於朝鮮燕行使的醫療資源,分析不同層級的醫療人員在使節團扮演的角色,並檢視他們在「唐藥」貿易中的角色。第三部分則從遼東地方社會的角度,討論清心丸對於貢道沿途居民的意義。
  • Item
    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
    (2014) 吳政緯
      本文旨在探討朝鮮士人種種因「明朝」而起的心態、論述及其實踐。為較周詳地考察此一過程,辨析其間曲折複雜的變化,本文上起明萬曆二年(1574)朝鮮使臣的朝天之旅,下迄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燕行歸途。本研究不僅著眼於朝鮮燕行使如何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實踐思明,更關心朝鮮使臣歸國後的反應與影響。藉由朝鮮士人在中國與朝鮮關於「明朝」的討論,並以清朝儒生作為比較的對象,以考察朝鮮思明文化的論述、實踐及其終結。   相當於中國的明清時代,朝鮮出於外交任務的需要,朝鮮知識階層扮演信使穿梭中朝之間,其私人日記、歸國後的報告書,近來以《燕行錄》廣受學界重視。不過,當代學界喜以清代朝鮮使節緬懷、欣羨明朝的種種言論為根據,強調明代中朝關係的友好。此類拿「清朝」說「明朝」的歷史解釋,忽視《燕行錄》、朝鮮使節的內在脈絡。究其實,朝鮮的思明文化雖屢有承襲之處,但仍不乏嬗變之跡。清代朝鮮人在「明瞭」明朝確實存在諸多弊政的情況下,從未在清人面前道出一詞片語的「明朝實情」,反是極力讚揚皇明的美好。這種可稱為選擇性書寫(selective narration)的普遍現象,是朝鮮使臣一種特殊的交流技巧。再者,《乾淨衕筆談》作為重要的文獻,近來學界對此書益發關注,但往往隨意引用其記載,未能注意到《乾淨衕筆談》實有嚴重的版本問題。本研究考校不同版本的《乾淨衕筆談》,發現朝鮮人為了順應國情,改動原本的版本,致使文義丕變,是為第二種的選擇性書寫。   其次,朝鮮北學派士人對於「中國論述」的闡釋,以及重新界定「中朝關係」的努力,過去往往著眼「和清」的一面,認為朝鮮「放棄」尊周論,呼籲回到和平相處、學習中國的方針。本研究強調的是,清乾隆年間的朝鮮燕行使,實是有鑑於朝鮮國內的改革需要,以及清中國強盛的事實,提出一個新的中國論述。這新的中國論述並不妨礙過去「思明」的傳統。事實上,一面「思明」,一面「尊清」反是當時亟欲推廣的新說,思明與尊清不僅不相違背,反而相輔相成。  最後,為具體檢視第三章「華夷論戰」的意義,並藉此探論思明文化的尾聲,本研究探論清初以降中朝雙方的「明史著作」,透過《燕行錄》中諸多關於「明朝」的討論,呈現朝鮮士人對明朝歷史的嫻熟,以及清朝儒生對前代故事的陌生。相較於同時的清朝士人,朝鮮燕行使對「明朝」展現莫大的熱衷與熟悉,「明朝」彷彿是雙方歷史認知的分水嶺。中朝各自的歷史書寫,形塑清初以降幾個世代對於「明朝」的認知。但是,18世紀朝鮮內部的明史書寫亦面對新的挑戰,朝鮮主體性與獨尊明朝的論述在國內競逐,此即朝鮮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的轉向,亦是眷眷明朝的尾聲。
  • Item
    從中朝關係史看明清史研究的新面向─以《燕行錄》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4-06-??) 吳政緯; Wu, Cheng-wei
    近年來隨著《燕行錄全集》等域外漢文文獻的出版,以及諸多朝鮮史料數位化工程的成熟,為中朝關係史研究注入新動力,在議題的開展與史料的採摭上均有豐碩的斬獲。本文旨在從明清史的角度審視2000 年以來中朝關係史研究的成果,省思中朝關係史的議題與發現,能夠帶給明清史研究哪些刺激與思考。因此,本文無意全面地介紹近年來中朝關係史的研究概況,僅就「文化交流」、「華夷思想」及「書籍傳播」三方面討論。筆者認為明清史與中朝關係史的研究之間尚缺乏充分的對話,期盼藉由中朝交流史中最具成績與潛力的三種議題出發,一方面檢視近十年以來中朝關係史研究的斬獲,一方面分析做為明清史研究者,如何援引相關研究成果,深入域外文獻之林。細察此三議題的發展,如文化交流從注重國交關係到微觀文人交往,華夷思想的討論經由中朝士人間的談話,尋繹出更複雜的心態,藉由檢視中朝關係史研究的趨勢,探索明清史研究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