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影響華語者時間觀的可能因素:文字與文化
    (2014) 福德義
    華語者是用水平還是垂直的方式來思考時間呢?閱讀和寫作的經驗以及文化背景對時間認知的影響又如何?雖然極端的語言相對論已經被淘汰,不過研究發現,人的母語塑造習慣性的思維。中文時空隱喻對於認知的影響的研究產生不一的結果,因此我們要介紹新的資料,來解釋文字的書寫方式和文化的角色,兩種可能混淆實驗結果的因素。本研究要探討的是時空隱喻並非是唯一影響到時間認知的因素,而且,即時不同版本和文化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時間的認知。我們進行三個實驗,來研究排版方式和文化是否對時間的思維有影響。我們預計不同排版方式(水平和垂直)和不同的文化(西方和東方)會影響到受試者的偏向。實驗一和實驗二檢視說漢語者的時間觀是否與文字的書寫方向有關,接觸橫排與直排文字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時間觀。實驗採用時間判斷作業和情境促發的手段來操弄實驗參與者閱讀橫排與直排文字的經驗。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顯示整體直向偏向,而且直向促發擴大直向常態效果,橫向促發反而減少直向常態效果。實驗二為實驗一的複製,結果發現,受試者此次沒有顯示整體直向偏向,不過直向促發還是擴大直向常態效果,橫向促發一樣減少直向常態效果。實驗三檢視說漢語者的時間觀是否與文化有關,接觸西方與東方影片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時間觀。實驗三亦採用時間判斷作業並利用情境促發的手段來操弄實驗參與者看西方與東方影片的經驗。結果發現,受試者顯示整體直向偏向,而且西方促發擴大直向常態效果。總括而言,從三個實驗只有兩個顯示直向常態效果,表示時空隱喻並不是影響時間認知的決定因素,排版方式和文化亦為主要因素之一。
  • Item
    Enduring moments: The extended present in Chinese speakers' orientation to event time.
    (ELSEVIER, 2013-01-01) Chen, J.-Y.; Su, J.-J.; O'Seaghdha, P. G.
    Expectations and judgments about the flow of time appear to be cognitively and culturally malleable. Here we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malleability is responsive to relevant linguistic influences. Specifically, we hypothesized that an extended present time frame, which compresses imminent and completed events into the present, is the default for speakers of tenseless languages. We examined descriptions and judgments of pictured actions by speakers of Chinese, a tenseless language, and of English, a tensed language. Experiment 1 elicited verbal descriptions of imminent, ongoing, and completed actions. Overall, Chinese descriptions adhered less closely to the implicit tri-phasic temporal framing than English ones (64% vs. 88%), instead showing a strong tendency to describe most events as ongoing. Although this tendency among Chinese speakers was easily adjusted when the tri-phasic temporal framework was imposed through instructions (Experiment 2), nonlinguistic tasks yielded data consistent with the extended present view. In Experiment 3, Chinese speakers produced a narrower time window (distance between the imminent and completion time points) than English speakers when they were asked to mark on a time line the points of occurrence for imminent, ongoing, and completed actions. Conversely, Experiment 4 showed that Chinese speakers produced a wider, extended time window than English speakers when they were asked to mark the actual durations of actions.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domain of simple episodic actions, the absence of tense in Chinese leads speakers to focus by default on temporal continuity as opposed to temporal seg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