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沈祖棻《涉江詞》研究
    (2021) 張芳瑜; Chang, Fang-Yu
    沈祖棻(1909-1977)為近現代詞史上的大家,亦為著名學者程千帆的妻子,她一生橫跨近代至當代,經歷過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及文化大革命,詞作情感真摯,造語清麗典雅。除了書寫小我的相思閨怨之情外,更將觸角延伸至家國社會,以比興寄託手法委婉評論時政,也以直筆批判社會亂象,筆鋒亦剛亦柔,飽含對人民處境、國家命運的關懷。她著有《微波辭》、《涉江詞稿》、《涉江詩稿》、《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古詩今選》(與程千帆合作)六種,以及短篇小說、新詩、散文、雜著等百數十篇。沈祖棻以詞名世,其詞作亦曾選入現當代詞選中,但臺灣學界卻對她關注不多。本文探討她一生用力最著、且最具代表性的《涉江詞》,由考索「涉江」一詞的命名緣由及意涵,延伸出詞作的兩大主題:扣合〈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的相思念遠與屈原〈九章.涉江〉的家國關懷之作,探討其詞作內容、寫作手法、精神意旨等等。前者的特指相思多為寫給丈夫之作,除了抒發夫妻聚少離多的愁緒,更是動亂時代的反映;而泛指相思除了是對閨怨傳統的回歸之外,詞中塑造了深於情、為情所困卻又執著無悔的女子形象,或為作者的人格化身,或以追求愛情的失落寄託理想落空的感懷,兩類詞作或有重疊之處,但都展現《涉江詞》中十足「女性」的一面。後者則展現《涉江詞》中社會性的一面,詞中小我的流離來自家國的淪亡,個人的身世之感常與故國家山之思打成一片,可以分成流亡初期、客居異地與返鄉前後三個層次,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此外,詞人亦以比興寄託手法婉轉諷諭時政,並以直筆揭露社會亂象、批判扭曲世風,前者繼承常州詞派的興寄傳統,以神話傳說與女性意象評論國際局勢與相關史事,對上位者有所諷刺;後者則集中批判戰時大後方權貴的醉生夢死、知識分子的崇洋媚外、投機客的鑽營神態,亦反映當時物價飛漲、特務橫行、學潮屢起等社會亂象,為苦難的大眾發聲,繼承了杜甫詩史的精神。透過兩大主題的爬梳整理,當可發現《涉江詞》中的相思念遠、羈旅懷鄉之情與家國危亡相互牽繫,詞中的淒婉之音亦為動盪時代的反映。但就算在時代的磨難之下,沈祖棻仍然堅守原則,不與世同流合汙,故「涉江」涵意不只體現在思鄉懷人、忠愛家國之上,除了隱含亂世中的流離轉徙、渴望安定生活的深層期盼之外,更是詞人自我砥礪、自勵自勉的精神期許,值得後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