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中興新村空間治理:結構與能動的對話
    (2017) 郭昱麟; Kuo, Yu-Lin
    中興新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疏遷計畫下的產物,係由國家力量及資本移植西方造鎮計畫「田園城市」(Garden City)設計理念建構而成的第二行政中心,而在西元1998年省府虛級化以及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以降,經歷兩次政黨輪替的政治角力與協商,將不同的空間想像加諸於此,陸續規劃大學城、非政府組織(NGO)國際會議中心、渡假型生活園區藝術村等計畫未果,直至2009年行政院核定中興新村為「高等研究園區」,今日同時具有「高等研究園區」與「文化景觀」矛盾的雙重屬性。 本文旨在探究中興新村的空間治理,由行政特區轉化為高等研究園區,梳理中興新村區域發展的軌跡,解構其空間治理模式的改變;再者,透過田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以結構化歷程分析權益關係人間(stakeholders)的交互作用,政府由上而下的統治(Steuerung,即英語的steering)轉化為治理(governance)的上下互動協商,權益關係人間的相互調適過程,尋找新的空間定位。 中興新村作為一個具有多重屬性的特殊空間場域,空間利用與地景的變遷著實有其特殊性,中興新村的再發展案例,跳脫傳統線性思考與二元論的囹圄,解構並重新建構一個歷史場域的存在意義與價值,並嘗試在治理的途徑中尋求第三條路,在結構與能動中調和,發現中興新村的價值。
  • Item
    開發案下的農村發展結構歷程和地方特質塑造—以灣寶為例
    (2017) 陳燕茹; Chen, Yen-Ju
    農業政策鬆綁和工商發展思維下的臺灣,土地成為資本主義買賣交易的商品,層出不窮的建設和開發案席捲臺灣各地,造就一波圈地運動,後龍灣寶在此風波中,前後兩次面臨土地徵收、農村殞落的危機,卻皆能全身而退,灣寶的地方特質何在?本文採用新區域地理學的區域概念、結構歷程、社會正義與土地正義等理論與概念進行探討,將灣寶農村的發展歷程對應到Gilbert界定新區域地理學的三個關於區域的概念:「資本主義作用過程中的灣寶回應」、「灣寶的地方認同」和「社會互動下的灣寶地方實踐」,進而去理解「追求土地正義的灣寶」。 研究結果發現,灣寶的生產關係從「旱作為主、牽罟為輔」轉變為「非稻即瓜、水旱輪作」,在面對資本主義奪取剝削的過程中,灣寶以全然的抵制回應,強調「以農為本」的生產模式;過程中透過在地草莽的抗爭,阻擋開發案的威脅,並藉由地方角度到整體視野的論述升級,突顯灣寶的地方認同;在捍衛基本的私產權同時,以農村價值和糧食安全強調土地正義的正當性,更在實際的行動中,與被圈地的農民串連,與跨國農民運動接軌,彰顯土地正義的價值。 新區域地理學將區域研究視為動態的歷史地理過程,因此本文透過三個歷史階段的結構情境去理解灣寶的農村發展,期間,行動者和結構力量間的不斷互動,逐步突顯出灣寶的區域差異,也形塑出灣寶的地方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