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尺度空間插值法進行人口分佈推估的比較研究(2021) 林庭嘉; Lin, Ting-Jia近年來,雲端運算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的進步對於社會經濟、醫療公衛、自然科學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隨著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之推廣應用,各類型的資料透過加值與開放應用,創造出更多跨領域的應用成果。然而,伴隨豐富且多元的應用對於數據的解析度要求更高,常常會遇到小尺度數據缺少亦或者沒有更細緻的調查數據等問題。因此透過現有的數據經空間內插方式,進而得到更細緻的資料應用。本研究以戶籍人口分佈資料作為驗證對象在不同尺度下進行空間內插推估分析,搭配與戶籍人口關聯之建蔽率、容積率、樓地板面積等作為推估的輔助資料以此建立人口推估的模型,進而得到更細緻的建築物層級之戶籍人口分佈。研究目標:建立不同尺度下對於人口分佈的推估模式,並找出與戶籍人口關聯之變數,並提供小尺度的單元在戶籍人口上的推估模式。研究成果顯示:變數中樓地板面積、容積率對於戶籍人口有顯著的相關性,運用地理加權回歸對最小統計單元之戶籍人口推估出建築物層級的戶籍人口分佈,並經過交叉驗證在建築物尺度下推戶籍人口數其推估相對誤差的準確度平均值為3.554766(人)。Item 台北都會區都市人口變遷之研究(2010) 蔡金惠; TSAI CHIN HUI台北市為台灣政治、經濟、人口的核心都市,然透過各項交通建設的興建,強化台北市與鄰近市鎮的互動,因此單以台北市來看其人口變遷狀況略嫌不足,故本文以台北都會區為研究範圍,且以「里」為單位進行資料分析單元,較以往以鄉鎮市區為研究單位更能了解探討自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其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首先建立1966-2008年台北都會區內各村里人口屬性資料庫,再者,數化其早年具村里界的行政區圖以建立村里空間資料庫,最後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以進行鄉鎮市區人口成長率、村里人口規模及村里人口密度等空間分析與繪製人口密度迴歸圖、人口密度等值線圖等空間統計分析,了解歷年來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狀況。 故所得研究結果為:1、台北都會區居民居住型態由「首要型」轉為「中地階層式」發展,驗證Friedman『核心-邊陲』模式所言,大都會區都市-工業擴張,使都市成長並影響周圍地區。2、人口密度的空間分布,符合「離市中心愈遠,人口密度愈低」的理論,但卻不似歐美那樣出現郊區人口密度高於市中心、市中心空洞化的現象。3、台北都會區人口空間變遷為,1989年前,以淡水河起點之板橋市江子翠附近為主,特別是右岸的台北市等人口聚集區,而後都會發展逐漸向其中、上游擴展;1990年時,以河岸附近呈圓形都市發展型態;1998年後,人口以淡水河為軸心往東北方、北北西側、西南方發展,呈現三角形的擴展型態。4、其都市人口空間擴展特色為呈帶狀、走廊帶空間分布,缺乏可辨識的邊界,屬多核心且以交通運輸為主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