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華語說服語言語意、語用、語篇分析研究
    (2011) 李家豪
    溝通為人類使用語言的目的。而語言的功能不僅為傳遞訊息,亦是表達個人態度與立場的重要途徑。說服即是建立於傳訊與表態語言作用的溝通理論,且前人豐富文獻已由各學門觀點探究說服訊息的來源、媒介、組成、結構等要素,唯華語說服語言的研究仍顯不足。說服訊息的語言使用牽涉說服者文化的社會規約,亦受到情境中說服對象之固有訊息量與意願強弱度等變因影響,華語學習者更可能因其語言能力或文化感知的差異,遭遇表述或理解華語說服訊息的困境。 為增補文獻缺乏,本研究採用語篇補全測試蒐集華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的說服訊息,以前人語意情態、語用策略、語篇後設等理論架構分析華語說服訊息中的類別、組成、情態、策略與銜接標記。研究除歸納華語說服訊息中的語言現象與通則之外,亦將統計結果對比說服對象持有態度變因,探討母語者依循情境差異而調整的說服訊息與學習者說服語言表現特徵。 研究結果揭示,華語說服者依序以認知、義務、動力、評價情態作為表態說服立場的手段,可見情態語意法則的確信度、主客觀、必要性、條件與對比皆左右情態的使用與分布。說服立論程序可歸納為指示行為、證據知識、理論闡釋、辯證對比與情感訴求及數項次類。其中建議與勸告、論說與損益、反駁與掩飾等皆為常用以提供指導、支援、推論與反證之說服策略,而情感訴求的究責或施壓,則以修辭手段達成說服目的。後設論述機制中的互動類連接與架構標記得以引導對方理解說服思維,但訊息精簡而少有參照、示證與註解標記。各類交互後設論述的高頻運用為說服者顧及對方觀感的佐證。 說服對象固有訊息與意願偏好區辨不同說服目的且須搭配不同情態、策略與後設論述的組合。此外,學習者語言能力為箝制其訊息構成的關鍵因素,初中級或中高級者說服與表現迥異且均可能遭遇學習難點。因此,融入說服語用概念與互動分組活動的華語說服協商教學可設置於教學提案之中。
  • Item
    華語學術寫作之情態動詞分析與教學應用
    (2011) 吳欣儒; Xin-Ru Wu
    學術寫作為研究者用以描述研究歷程與展示成果的書面媒介,而其中情態(modality)傳達可能性與必要性之評估判斷,西方文獻證實情態詞(modal)於學術語體為寫作者用以銜接邏輯、表述立場與引發讀者反思評價等功能之核心機制;然而有鑑於漢語情態研究仍停留於句法、語義分析層次,尚未跨越至功能面向,也未探究情態於跨學科領域之表現差異,因此本研究擬以現代漢語近義、多義情態動詞“能/能夠”與“可/可以”為例,考察上述動詞於跨學科學術寫作之出現頻率、語義趨向與功能表現,期能發展漢語情態之功能層面研究,區辨兩類動詞差異,並說明情態與學術語境之互動聯繫。 本研究語料取自2005至2010年台灣數所知名大學醫、文學院之博士學位論文,質化與量化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可”類於醫、文學院的使用頻率皆高於“能”類。其次,兩類情態動詞動力用法皆遠高於義務用法。在語用層次,第一,兩類動詞的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功能高度重疊,然而“可”類於醫、文學院之後設論述功能出現率皆高於“能”類,顯示寫作者慣以“可”類作為組織論述與表述立場之語用機制,而“能”類僅起陳述命題功能;其次,於功能類別上,“可”類以語篇功能為主,而“能”類則以人際功能為主。結論顯示情態詞的功能辨析有助於區辨語義面向的模糊與近似性。 在情態跨學科的後設論述功能表現上,兩個學科領域皆傾向以“可”類、“能”類來表示語篇功能;而於人際功能上,醫學院論文使用較多的建議與預測,較少的模糊解讀;而文學院使用較多的模糊解讀,較少的預測。在章節主題上,醫學院各章節主題與功能類型出現明確對應關係,然而文學院論文各章節皆偏好推論功能。研究結果顯示情態表現與學科領域、章節配置具對應關係,然而對應程度亦會因學科特性與寫作規範出現差異。 本文最後歸納兩類動詞出現語境與常見句式,期能使華語學習者的學術寫作更符合華語人士的表達習慣,提昇學習者書面的溝通交際能力。
  • Item
    現代漢語可能性副詞可能性排序之研究
    (2010) 陳韻竹
    本文探討方式乃先從情態角度切入,統整中西對於情態的討論與分類,從中找出體系中符合漢語討論「可能性」(probability)的對應情態類別,並根據Li and Thompson(1992)、鄧守信(2005)對「可能」的分析,與參考許又尹(2004)漢語能願助動詞(modals)句法結構和葉信鴻(2009)界定漢語助動詞(auxiliary verbs)的檢視標準,將漢語助動詞與可能性副詞區別開來,例如口語中常出現的「可能」實為鄧(1975)動詞三分系統下的狀態動詞,而義務情態的「應該」屬助動詞,故兩者都不列入本文討論範圍,然知識性的「應該」實為副詞,因此列入本文中探討。接著綜合漢語語言學家研究漢語副詞時常舉例詞及參考現代漢語語料庫詞頻,選出「應該、也許、或許、好像、似乎、大概」六個可能性副詞作為研究對象,再分別討論個別句法搭配與特徵、各自核心語義及「可能性」語義來源,最後根據口語語料與網路問卷調查,判定其可能性程度上的高低排序為:應該>似乎>大概>好像>也許>或許。 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表達個人意見時,未必規律地依循個人自主意識,即往往會因為外在因素影響語言使用,因此在界定可能性副詞可能性程度高低之後,將以Brown and Levinson(1987)提出的面子威脅(FTA)理論 (face-threatening act)為參考,討論其語用上的表現。最後檢視目前現行教材現況,綜合上述對語義、句法和語用複雜度的討論,提出現代漢語可能性副詞的教學建議,以供未來教學使用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