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黃瑩暖"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3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伊川朱子格物思想中的「知」與道德
    (2011-06-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儒家的生死觀
    (國文學系, 2001-05-??)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儒家的生死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1-05-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周濂溪「主靜」之確義
    (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9-09-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牟論朱子中和新舊說之「心」義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 2008-07-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工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01) 黃瑩暖
    「格物致知」語出《大學》,南宋朱熹作〈格致補傳〉,對「格物致知」之意涵作出明確的規定後,自此引發許多的論議;剋就朱子之理論而言,見解即已相當紛岐。以現代學界來說,新儒學代表人物唐君毅與牟宗三二位大師對朱子「格物致知」之義的詮解即有不同。本文即對於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之義加以析究。唐先生以「求諸外而明諸內」來詮釋朱子的格物致知工夫,他指出由於朱子之工夫必須以向外窮格事理的方式進行,原因在於心不是理;而向外窮格並非認知事物的實然之理,乃是為了顯發心中本有之性理。唐先生強調,朱子格物致知的重點在於從具體特殊的情境中找出因應之善道,此說有其值得闡述之義蘊,同時足以顯出朱子實事求是、漸習漸明的工夫理論之特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工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黃瑩暖
    「格物致知」語出《大學》,南宋朱熹作〈格致補傳〉,對「格物致知」之意涵作出明確的規定後,自此引發許多的論議;剋就朱子之理論而言,見解即已相當紛岐。以現代學界來說,新儒學代表人物唐君毅與牟宗三二位大師對朱子「格物致知」之義的詮解即有不同。本文即對於唐君毅先生論朱子格物致知之義加以析究。唐先生以「求諸外而明諸內」來詮釋朱子的格物致知工夫,他指出由於朱子之工夫必須以向外窮格事理的方式進行,原因在於心不是理;而向外窮格並非認知事物的實然之理,乃是為了顯發心中本有之性理。唐先生強調,朱子格物致知的重點在於從具體特殊的情境中找出因應之善道,此說有其值得闡述之義蘊,同時足以顯出朱子實事求是、漸習漸明的工夫理論之特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心之知覺」論朱子之「心」的道德動能——從「知覺是智之事」談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黃瑩暖; Huang,Ying-nuan
    關於朱子(名熹,1130-1200)理氣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詮解,自牟宗三先生(1909-1995)判朱子思想型態為「別子為宗」、「他律道德」之後,迄今仍是學界爭論的議題。此中主要由於朱子以理氣概念來說心性,因此牟先生指出朱子所言之「心」為一形而下的氣心,不能作為道德主體。本文從朱子原典文獻中,舉出朱子批謝上蔡(名良佐,1050~1103)「以覺言仁」的言論、朱子論「人心、道心」言論、論喜怒哀樂未發時之心的狀態,以及其「智藏」思想等相關資料,深入析解,論證朱子「心之知覺(虛靈明覺)」具有道德動能之義,並立基於原典文獻的基礎上,對朱子「心之知覺」的相關言論進行同情的解析與脈絡的連類,期能提出朱子心論的另一種詮解進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心之知覺」論朱子之「心」的道德動能——從「知覺是智之事」談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黃瑩暖; Huang,Ying-nuan
    關於朱子(名熹,1130-1200)理氣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詮解,自牟宗三先生(1909-1995)判朱子思想型態為「別子為宗」、「他律道德」之後,迄今仍是學界爭論的議題。此中主要由於朱子以理氣概念來說心性,因此牟先生指出朱子所言之「心」為一形而下的氣心,不能作為道德主體。本文從朱子原典文獻中,舉出朱子批謝上蔡(名良佐,1050~1103)「以覺言仁」的言論、朱子論「人心、道心」言論、論喜怒哀樂未發時之心的狀態,以及其「智藏」思想等相關資料,深入析解,論證朱子「心之知覺(虛靈明覺)」具有道德動能之義,並立基於原典文獻的基礎上,對朱子「心之知覺」的相關言論進行同情的解析與脈絡的連類,期能提出朱子心論的另一種詮解進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天道到心性--張栻思想研究
    (2022) 王柏森; Wang, Po-Sen
    本研究旨在透過天道、心性與工夫,全面性研究張張栻思想內容,以期全面性了解其思想後,藉此明白其思想系統。本研究從宋代切入,透過宋代儒學思潮著手,透過了解其當代背景,藉此更深入明白張栻的學術與思想。由於南宋學術基本上接續北宋而來,故先分析北宋儒學興起之因開始談起。由於宋學的發生原因牽涉到多方多面,實難以三言兩語道盡,因此本文透過政治、思想與書院教育三方面,進行簡易的說明宋學得以興盛之因。之後則從張栻生平著手,對於其成長背景、求學經過、仕官經歷與諸儒交遊等進行深刻地認識,對於其從學父親、師事胡宏、書院講學、學術交流與官場活動等進行了解。其後就其學術淵源與治學偏好進行討論。 張栻的天道思想一章,一共包含三部分,分別是太極、天理與道器。關於太極論的部分,探討了其對無極與太極關係的看法、與太極為萬物生化根源、如何參與陰陽動靜。最後探討張栻如何藉由理一萬殊的發揮,使太極賦予了其他範疇,拓展了太極論的解釋。在討論張栻論及天理時,先探討了太極與理的關係,除此之外,本節亦探討了張栻理的內涵與特徵,並與朱熹論理互相參照,認為朱熹時常以理來詮釋天道創生,且更為深刻,而張栻本人則無此類興趣。本章最後一節為探討張栻論道與器。筆者以為,雖然張栻無明確指出太極即道,但從太極表述為道,在張栻思想系統中是可行的。關於道與器,張栻認為道與器有形上形下之別,卻又強調道與器不相離,是以道與器並非異體,但出於重視形下世界的原因,張栻又認為器先而道後,道必須藉由器方能實行,而道內具於器之中。因此張栻強調道器須並觀。本研究的第四章,則探討張栻對心性的體會與工夫。在討論性的部分,筆者首先探討了性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其後探討張栻如何透過太極「理一萬殊」之理論,造成氣稟各異,得以解釋惡的可能。因此張栻肯定復性、復善之功,是以其強調學習與教育的重要性,最後則探討本善之性的具體表現。在討論張栻對心的部分,則先探討了心在其思想系統中的地位。張栻之心之所以具有本體意義,在於其強調「天、心、性」為一,心與理一。最後則討論張栻「心為仁」的部分,張栻認為「虛明知覺的心」能夠體認、以應萬物,進而認識萬物背後之理,推道至極,心便能「萬善可備」,此處之心便是仁。最後一節則探討張栻的認識與工夫修養論。本章主要分為兩部分,「格物致知」與「察識涵養」兩部分來討論。在「格物致知」的部分,先探討張載與程頤對知吾固有內容的看法,進而與張栻對照。張栻之知具有先驗性,包含了「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內容,張栻除了在物上求格外,心上亦須講格,透過這兩條路徑進行工夫便能明白天理,與其他宋儒不盡相同。最後則討論其「察識涵養」的認知修養工夫,一開始張栻所重視的乃是「察識端倪」,從已發後的應對處著手。其後經過一番思索改變想法,認為「察識涵養」並重,二者乃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並透過而「持敬主一」的工夫具體操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 2010-06-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明中晚期重意思想之演變——以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為核心
    (2021) 李慈謙; Lee, Tzu-Chien
    明中晚期,由陽明四句教所引發「混良知為情識」的流弊逐漸受到陽明後學的討論與重視,「重意思想」也就此產生。有別於以往陽明後學們視良知(心體)為主宰的工夫討論型態,有其他陽明後學開始提出以「意」為中心的思想理論,並試圖透過改變、提升「意」的地位,使「意體」成為實踐工夫的入手處。他們的目的在於凸顯陽明良知教中「意」所本有的「好善惡惡」之向善性,「意」不再是陽明四句教「有善有惡意之動」中,隨著後天情識搖擺而時善時惡之「意」,而是成為一具有「向善性」的「意體」。「重意思想」主要是討論次種具備「向善性」且能等同於「獨」之「意」,此種思想的出現,彌補了中晚明良知學「狂放恣肆」、「近似於禪」等批評聲浪,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強了陽明四句教理論中對「意」二重性解釋而產生工夫落實上的漏洞,更能深入了解中晚明良知學的發展情況。而主張以「意」作為本體背後的問題意識,以及對「誠意」、「慎獨」工夫理論新的詮釋與作法,皆是本文討論的核心範圍。 本文以明中晚期「重意思想」三位代表人物:王一庵、王塘南、劉蕺山對「意」的概念演變分析。從「重意」角度背後的問題意識出發,三者除了對「意體」的重視外,也有不少對「幾」、「獨」概念的相關討論。本文透過對三者「重意」理論的討論,補足歷來對「意體」思想發展脈絡在細部討論上的不足,以及三者「重意理論」對於中晚明良知學發展的影響與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智藏」之說與格物致知
    (2011-08-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對「作用是性」說的理解
    (2001-04-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對佛教「觀心」「識心」之說的理解
    (2003-09-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對孟子心性觀及工夫論的理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5-06-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對禪宗「作用是性」說的理解
    (國文學系, 2005-03-??) 黃瑩暖
    宋儒對佛教的論議由形迹層面轉到思想層面,佛教的心性觀自然是論議重點。以朱子為例,他對佛教心性觀的批評以「用是性」說最多,但其理解與禪宗原意實不相應:不僅是禪宗,連象山與上蔡以身體知覺比喻本心良能的說法,亦被朱子視同禪宗之論與告子之說。其中原因的解析與相關思想內容的探究,是為本文撰述重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對禪宗「作用是性」說的理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5-03-01) 黃瑩暖
    宋儒對佛教的論議由形迹層面轉到思想層面,佛教的心性觀自然是論議重點。以朱子為例,他對佛教心性觀的批評以「用是性」說最多,但其理解與禪宗原意實不相應:不僅是禪宗,連象山與上蔡以身體知覺比喻本心良能的說法,亦被朱子視同禪宗之論與告子之說。其中原因的解析與相關思想內容的探究,是為本文撰述重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 2009-07-01) 黃瑩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朱子理解佛教「性空」義的檢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1-06-??) 黃瑩暖
  • «
  • 1 (current)
  • 2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