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純音博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習得被動式之實證研究
    (2009) 張嘉盈; Nancy Chia-ying Chang
    本研究在探討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被動式之習得。旨在驗證客語被動式的六大屬性(如:主事者不可省略性、語法複雜度、複指代詞之使用、(不)幸意涵、生命性/無生命性,和動詞及物性)在母語習得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議題包含屬性效應、副屬性型態難易度、題型效應、非典型作答模式、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設計兩個實驗題型,一是圖片選擇題,二是看圖回答。研究對象為75位客語母語人士,含60位平均年齡為4至7歲的兒童及15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的屬性、副屬性型態、題型及年齡,皆對客語被動式習得有一定之影響。兒童對被動式六大屬性的回應顯示以下習得次序:生命性/無生命性及(不)幸意涵最容易習得,動詞及物性、主事者不可省略性與語法複雜度其次,難度最高者為複指代詞之使用。此階層性指出語意特性較語法特性易習得。此趨勢亦可見於副屬性型態難易度的表現。在題型效應方面,年齡層愈低的兒童在圖片選擇題的表現優於在看圖回答的表現,顯示其理解能力與口語能力在發展上的差異。此外,在非典型答案模式的分析中,我們歸納了六種主要作答型態:無回應、關鍵詞、主動句、被動句、語碼轉換、及不合文法語句。根據此作答型態,兒童口語發展歷經幾個階段方漸成熟,而7歲則為客語被動式發展的完全成熟階段。本研究期以此對客語教學有所助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兒童中文名詞組省略之母語習得
    (2009) 徐家偉; Dennis Jia-wei Xu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名詞組省略(null noun phrases)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議題包括主詞與受詞省略的不對稱性(null subject/object asymmetry)、「指涉性」效應(referetiality)、年齡組別效應(age effects)、三類子句類型以及題型效應(task effects)。本研究設計了兩種實驗題型,其一是句型選擇題(Sentence Selection Task),其二是故事重述題(Story Retelling Task)。研究對象為四十五名以中文為母語的幼稚園生和十五名成人中文母語人士,並從中分為以下四組:第一組(三到四歲)、第二組(四到五歲)、第一組(五到六歲)、第四組(成人;十八到二十四歲)。 實驗結果主要如下:第一、主詞與受詞省略的不對稱性在兩個實驗題型中均可觀察到:受試者在選擇或使用「名詞組省略」的結構上,空主詞比空受詞來的多。第二、「指涉性」效應:空填補代詞(null expletive pronoun)的選擇或使用比實填補代詞(overt expletive pronoun)“它”來得多。第三、幼稚園學童的名詞省略在三大子句類型(主要子句、包孕子句和副詞子句)(matrix clauses, embedded clauses, and adverbial clauses)間,以統計看來並無顯著之相關,但成人母語人士則是使用副詞子句中的名詞省略高於另二種子句類型中的名詞省略。第四、結果呈現以下習得次序:第一階段包括主詞與受詞省略的不對稱性、主要子句和包孕子句中的名詞組省略;第二階段包含「指涉性」效應;第三、副詞子句中的名詞組省略。最後一點乃是有關於題型效應,該名詞組省略的習得次序在理解性測驗(comprehension task)中,比起在口說測驗(production task)中,更容易觀察到而且易於分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大專院校學生外語語用策略使用及教學成效之研究:以抱怨為例
    (2007) 陳媛珊; Yuan-Shan Linda Chen
    自1980年起,外語語用學研究發現語言學習者在言語行為的表現和母語人士有相當的差異。其區別可能顯現在所用的策略、用詞或是內容上。文獻中亦顯示相對於其他的言語行為諸如抱歉、請求或恭維,學生的抱怨行為較少被探討。有鑑於此,本研究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為了解中國人及美國人的抱怨行為。第二個目的為比較學生及美語母語人士在抱怨行為上的差異,並進而解釋差異的源由。第三個目的則是教導學生美語抱怨的策略,同時檢視教學的成效。 本研究共有四組受試者,分別為中文母語人士、美語母語人士、高成就的學生及低成就的學生。每組各有二十位受試者,所以共有八十位受試者。為了達到第一個目的,中文母語人士及美語母語人士分別填寫語文完成測驗,這測驗共有八種情境,根據不同的上下及親疏關係來設計。資料分析發現受試者運用七種不同的策略,包括「退出」、「不責備」、 「間接抱怨」、 「間接指控」、「直接抱怨」、「修復」及 「威脅」。結果顯示美國人和中國人策略運用的分佈情形很類似,但是他們在 「間接指控」及「修復」策略上的用詞有差異。同時在「間接指控」加「間接抱怨」以及「間接抱怨」加「修復」的混合策略的內容上亦有所差異。這些差異究其原因是由於中美文化的不同所致。 為了達到第二個目的,學生亦填寫相同的語文完成測驗。他們預期會轉移中文及美語相似及差異之處。然而,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預測並不一定會發生,此乃由於學生的語言能力所致。高成就的學生傾向於正轉移策略及用詞,但負轉移其母語文化資訊。反過來說,低成就的學生不如高成就的學生會正轉移策略及用詞,但是他們亦不會負轉移其母語文化資訊。 為了達到第三個目的,教學上採取七個步驟,包括提昇認知,介紹社會情境和抱怨策略,要求學生從事語文完成測驗及角色扮演及給予課外練習等。教學結束後,學生的成績顯示他們在策略、用詞及內容方面皆有進步,但於某些方面仍無重大改變。這種情形可歸諸於教學所導致的失誤及持續的母語轉移。同時,教學似乎對於高成就的學生較有效。雖然如此,學生的自我報告對於教學皆抱持著正向的態度。他們認為教學改進了他們用美語來抱怨的能力。 除此之外,本研究亦探究語文完成測驗及角色扮演的異同之處。四位高成就的學生及四位低成就的學生被要求接受這兩項測試。研究結果以學生的表現及態度來做分析。在表現方面,結果顯示這兩種方式引導出類似的策略分布情形,但是在文法、禮貌程度等方面仍有所不同。在學生的態度方面,他們提到最主要的困難在於缺乏字彙及不熟悉情境。他們亦提到雖然語文完成驗較容易,但他們較喜歡角色扮演。 本研究的結果有下列貢獻。第一,美國人及中國人的抱怨策略分布情形也許類似,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在用詞及內容上有所差異。第二,高成就的學生較低成就的學生較常從事正語用語言轉移及負社會語用轉移。第三,學生可從教學中獲得進步。最後,學生在語文完成測驗及角色扮演的表現及態度各顯示出相似及相異之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筆記對英語演講理解效益之研究
    (2007) 謝漢偉; Han-wei Hsieh
    本論文旨在探討筆記內容對外語學習者英語演講理解之影響與記憶維持力之相關性。學習者自身反思做筆記之重點亦是本文之研究重點。 本研究參與者為一位大學教師以及修習其中級聽講練習的兩班英語系學生,共四十一位。受試學生隨機分為可參考筆記組及不可參考筆記組。兩組學生於聽完一篇有關綠茶的英語演說後,完成五題概括性以及十題細節性的選擇題。在一週後,回想測驗內容。完成資料蒐集後,受試學生的筆記內容依其總字數、訊息單位、可作答性、效率性、完整性、及主要訊息為衡量的指標一一統計。在初步分析完畢後,並與四位學生進行深入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在六項指標中,有顯著性相關依序為可作答性、主要訊息、訊息單位、及完整性。根據訪談者指出,若能瀏覽題目針對「可作答性」做筆記則是最有助益的指標,若該情況不被允許下,在眾多訊息中選擇紀錄「主要訊息」則最有助益。分析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的筆記內容亦發現,上述的兩項指標印證其對於聽力理解的高度指標性。題型方面,概括性問題在統計上顯示和筆記內容任何一項指標皆無顯著性差異,然而細節性問題則和前面探討的結果一致,這項研究結果在訪談中,參與者亦指出同樣的結果。回想的訊息單位,因在可否參考筆記的變相操控下,兩組的量上呈現了極大的差異,可參考筆記組回想的訊息單位較不可參考筆記組多一倍以上。而不可參考組的回想數量則代表著前週所記的訊息已消失幾近八成。而大部分剩下的訊息為主要訊息,次要訊息的消失速度遠大於主要訊息。 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在運用英語演講訓練聽力時,宜導引學生分辨出主要訊息,並設計相關活動讓學生習得如何記載訊息單位而非只是逐字抄寫。在測驗細節性問題時,筆記更顯得其重要性,教師宜給予做筆記機會。最後,為能強化學生學習,提供學生回顧筆記的機會亦有其必要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
    (2008) 何信昌; Harvey Hsin-chang Ho
    本研究主要探討英語完結性相關結構之第二語言習得,亦即結果結構、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其一是文法判斷題,其二是開放式翻譯題。研究議題包括結構本身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三種結構間之關係、屬性效應、組別效應以及題型效應。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百零四位以中文為母語的高中生。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和高三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此三種結構在統計上呈現極顯著之相關。此相關性並不受到屬性效應、不同英語程度和實驗效應的影響,呈現以下習得次序:與格/雙賓結構最先習得、動質結構其次,而結果結構為後。回歸分析更顯露出此三種結構間之階層性預測關係:成功習得結果結構會顯著地預測成功習得動質結構和與格/雙賓結構,且動質結構亦會顯著地預測與格/雙賓結構之習得。檢測六大屬性時,亦發現在第二語言習得結構效應優於屬性效應。而單一結構的分析亦指示屬性效應大部分對於第二語言習得並無關鍵性的影響。此外,第二語言程度的因素亦受到了證實;受試者的表現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進步。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翻譯題來得好,顯示語言理解能力較語言使用能力先習得。最後,錯誤分析也證實了此三種結構一致的關係。本研究指出,不同的第二語言複雜程度、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語料刺激可能會導致此完結性相關結構之階層性習得次序。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