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湯青妹"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漢末至隋朝之《孝經》傳播與孝道實踐
    (2022) 湯青妹; TANG, QINGMEI
    本文聚焦於漢末至隋朝之《孝經》傳播與孝道實踐這兩個議題,旨在究明《孝經》地位提升之過程、原因、意義如何?此外,尋繹此一歷史時期孝道實踐的實相為何。以下則逐一介紹各章重點:第二章旨在勾勒《孝經》在兩漢傳播的歷史圖景,其中指出《孝經》在兩漢的地位並不完全一致,而《孝經》地位之明顯提升,應當是東漢以後的事情。筆者認為,《孝經》地位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是:其一,與緯書系統中孔子形象的轉變有關。第二,漢儒賦予「孝」以宇宙論基礎,使得「孝」得以與元氣、天道扣合,進而具有化生天地、萬物之力量。此外,筆者以「至孝」一詞作為線索,指出「至孝」一詞之使用具有特殊性,反映在西漢時稱「至孝」針對的是帝王,而東漢時「至孝」一詞與平民聯結。在此基礎上討論兩漢以來如何接受並轉換《孝經》之感應觀念?第三章則指出,漢末以後,《孝經》地位持續上升,亦逐漸受到帝王重視,此則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第一,《孝經》成為形塑君臣關係的重要依據。藉由考察移孝作忠這一命題如何成立,筆者認為《孝經》提出這一理論本根源於血緣社會,在血緣社會中移孝作忠並不存在矛盾。但若這一社會基礎動搖,則「忠」、「孝」便失去調和的基礎,其矛盾便會顯現。而東漢時提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這一說法,其背後所反映的是「孝」和《孝經》地位之提升。至於漢末以後,出現帝王、皇太子講《孝經》這一現象,亦是基於東漢《孝經》學地位的提升這一大前提。因西晉泰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是首例,故以這次講《孝經》事件為線索,探討晉武帝司馬炎如何藉由以「孝」治天下的理念而重建政治秩序。最後,亦可發現講《孝經》在形式上對佛教之唱導儀式有所借鑒。第四章論述的重點在於,以漢至隋之間的居喪方式為研究進路,進而考察其背後所體現的「孝」觀念為何?而這「孝」觀念與經書觀念是否存在落差?首先,依據經學觀念和相關史料,筆者將居喪方式分為:居喪守禮、居喪過禮、居喪不及禮、居喪違禮。至於在研究材料上,筆者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碑刻、墓誌等材料,由此得出幾點觀察:第一,西漢時的居喪案例較少,而東漢以後開始有明顯提升。第二,在四種居喪方式中,則以居喪守禮及過禮佔據大宗地位。至於魏晉名士居喪不及禮之類似情形,早已於漢末出現,而至南朝時依然存在,且有關此居喪方式之評價,頗依賴政治情勢,若帝王有意打壓,則此種居喪方式很容易被冠上違禮的罪名。至於三年之喪的部分,筆者指出:三年之喪進入正式國制,乃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且真正落實到現實生活亦存在諸多困難。就以士人而言,若真正踐行三年之喪,則很容易影響其政務之運行。第五章考察的對象分為入仕之士人與隱士。筆者首先從制度層面入手,指出與「孝」觀念有密切聯繫的三種選舉制度是:孝悌力田、孝廉、至孝,在逐步分析這三種制度各自的思想淵源之後,筆者指出:這三種選舉制度背後所隱藏的一條線索是:經學地位在兩漢的逐漸提升。至於隱士,他們雖然沒有加入官僚系統,但也相當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具體表現為:如促進私人講學之風興盛;再如促進《孝經》在民間社會的進一步傳播,其中亦有隱士以醫療疾病為手段,推動庶民階層進一步接受「孝」觀念。如果說第二、三、四、五章是四條主線的話,則第六章是一條輔線。筆者聚焦於「二十四孝」孝子形象之成立及其典範意義,選擇郭巨、黃香、王裒則是分別代表庶人、入仕之士人、隱士這三類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筆者指出:此三人的孝行故事展現出不同社會階層之人,在實踐孝道時所面臨的困境是不同的,乃至於孝子形象的形塑或恐不局限於「孝行」,由此可見孝道實踐頗具複雜性。要言之,本文指出《孝經》在傳播過程中,乃適應了不同階層之人的需求,此亦回應《孝經》「五等之孝」之觀念。此外,東漢以後對「孝」的理解有所轉變,表現為:上至帝王、下至庶人,皆有至孝感天的資格。思想觀念影響行為方式,而具體落實到孝道實踐層面上,自東漢以來至隋朝,顯然如何居喪是這一歷史階段的重要議題。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