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肇豊"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王拓的文學與思想研究(1970~1988)
    (2007) 林肇豊
    在總題為「王拓的文學與思想研究」的論文中,筆者指出王拓七0年代的文學創作乃呈現「前•現實主義 → 描寫的現實主義 → 批判的現實主義」的演變軌跡,其所代表的正是王拓個人於內在意識與創作實踐上,逐步激化、升高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及批判火力。 七0年代初期的「保釣運動」與「回歸現實」風潮,對王拓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啟發,而其「土左」在有了理論化的接引之後,更使他逐漸擺落過去學院派的「唯心論」思考傾向及浪漫色彩,進而能夠掌握社會歷史變遷背後的動力所在;在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中,王拓提出「現實主義文學」主張,並以社會主義視角切入台灣戰後經濟的觀察,其所得到的結論與階級關懷自然和官方右翼立場之詮釋有顯著落差;基於對「左翼理想」(而非「民族情感」)的憧憬,早期的王拓一定程度認同於對岸「社會主義中國」,但隨著1975年左右文革真相的曝露,他也開始檢討中國共產黨理想失落的原因,並對「革命」路線產生懷疑;在經歷過「鄉土文學論戰」官方集團式的批判撻伐之後,王拓認為七0年代台灣的「革命」條件尚未成熟,而身為一個「文學的功利主義者」,其所構想同時具有社會改革需求及實踐行動力的「隱含讀者」,也可說是不存在於當年的台灣社會;因此,文學效用的失落及對於「革命」路線的懷疑,導致王拓七0年代後期投筆躍身政治的動向。 王拓在八0年代初期因為「美麗島事件」而身陷囹圄,在獄中他將身心痛苦及對於家人的思念化作重新拾筆的動力,寫作了兩部兒童故事及政治小說;王拓八0年代的創作除了內容篇幅的拉長外,書寫重心轉移至「知識份子」角色上亦是其顯著特色之一。他細緻地刻劃了時代動盪及黨國封閉體制下,一群勇敢挑戰權威、參與社會運動的知識青年們激昂與蒼白的生活圖像。 王拓七、八0年代整體創作系譜背後所彰顯的是整個時代結構的問題,在黨國封閉體制及經濟掛帥的局勢下,社會中低階層人士及知識份子們遭逢了各種「 碰壁」而無有出路的窘境。閱讀王拓的作品,總會發覺惶惶不安的焦慮感充斥其中,現實的殘酷似乎將無情地侵蝕著小說中每個角色的人生,讓他們被生活逼著走,卻遍尋不著出口而導致徒留遺憾的結局。 對於「階級」議題的重視始終大過「民族論」強調的王拓,由於現實中坐牢的痛苦經驗及深刻的思考檢討,「務實」可說其出獄後最明顯的思考與行動特質。然而也因為如此特質,使得王拓與「夏潮」之間對於「文化實踐」、「投身政治」兩路線的矛盾又重新浮上檯面,並註定了王拓日後與「夏潮」系統的漸行漸遠。 至於「轉向」的爭議,筆者經考察後認為王拓自七0年代一路走來,縱使於社群組織的參與上有著由「統」轉「獨」的動向,但實際上在其個人的思想當中,始終保持著一貫的「台灣優先」立場而並未有所「轉向」。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