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文獻"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4 of 1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Q-R Code資訊系統應用於國小學童戶外環境探索之設計
    (2013-05-31) 李文獻; 張俊彥; 賴信志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傳統婚禮中祀神祭祖儀式之研究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9-07-??) 李文獻
    台灣傳統婚禮的儀節,多沿襲我國古代「六禮」所發展下來的儀式。然而,這套傳統的儀節,在台灣特有的環境下,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已孕育出自己的特色。就以在婚禮進行中,人們透過對於神明祖先的崇敬,表現出對婚禮敬慎鄭重的虔誠之心而言,即十分具有它的特色,值得我們加以重視。本文之論述,即是以當前的婚俗作為基準,必要時上溯日治與清代的史誌、資料,藉以說明其流變;再者,基於本文研究之目的,對於禮敬神明、祖先的儀節,均詳加說明。茲列其章節如下:第一節 前言: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台灣傳統婚俗簡述:略依婚前禮、正婚禮和婚後禮的次序,說明各項婚俗。第三節 祀神祭祖禮儀之研究:依禮文(即婚禮儀式)、禮器的次序,略述其祀神祭祖禮儀之行事中所蘊寓的禮義。第四節結語: 參考書目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傳統婚禮儀式貺辭初探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4-07-??) 李文獻
    台灣傳統婚禮的儀節,多沿襲我國古代「六禮」所發展下來的儀式。這套傳統的儀節,在台灣特有的環境下,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已孕育出自己的特色。就以在婚禮進行中,人們為了襄助儀節的進行,渲染熱鬧的氣氛,所誦說的一連串具有吉祥禁厭意味的頌詞或吉句來說,已成為民俗、民歌中一座新的寶藏,值得吾人加以深究。本文即試著加以定義、蒐集這些前人豐富的遺產,並對它進行初步的探討。內容包含:壹、前言:說明本文名詞的定義和研究的方法與目的。貳、台灣婚禮習俗簡述:略述台灣傳統婚禮的儀節與習俗,以作為下文論述時的背景說明。參、台灣傳統婚儀中的貺辭:依婚禮進行的次序,列舉相關的資料,並稍作說明;本文共收婚禮辭三百七十則,都是曾經人引載在著作中,且無法指明作者的作品。肆、結語一傳統婚儀貺辭的特色:對前節所說的貺辭,作初步的研究,指出貺辭在民俗學上的意義,並論述其在文學的特色,作為本文的結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婚俗的傳統、現況與檢討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3-07-??) 李文獻
    人自出生至死亡之構成一個生命週期,在生命週期中如出生、成年、結婚和死亡等,對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關口,因此,為了使當事人順利的通過這些關口,乃有許多儀節的設計。這些儀節的訂定,其目的就在於促使當事人和社會的重視,並希望當事人能經由這些儀節,逐步的適應一切新的事務和關係,慢慢地回復到正常的生洽。結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不僅在人群關係與生命蕃衍上擔負著重要的任務,更被重視人倫關係的我國賦予了「禮之本」的含義,以為維繫社會秩序的禮義是起源於「婚禮」而一切的社會關係也從此衍生。「禮」的要素,包括禮義、禮器和禮文,其中以禮義最為重要,常是百世不改;而禮器和禮文則是被用來體現禮義精神的,卻常隨著時、空的改變,有種種不同的面貌。就我國而言,由於歷史久遠、地域廣袤,在婚禮上,即常因時空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但是透過傳統「禮義」的強調,又使它具有相當的一致性。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繁榮,西風的影響,台灣地區的婚儀,已產生劇大的變動。為了掌握當前婚禮的特質,暸解它和傳統婚禮的傳承變異,以及吾人應有的適應態度,本文首先透過文獻的探討,掌握我國的傳統的「婚義」及儀節的流衍;經由此項認知,進而從實地和文獻的考查,暸解台灣地區傳統的婚俗和當前的流弊,並依據「婚義」的精神,提出改善的建議。希望透過這項的探討,能讓我們暸解婚禮的本質及其所具有的價值,並能作為政府機關改善民俗時的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姻觀念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1-07-??) 李文獻
    台灣民問漢人文化大多傳承自中國大陸閩南、粵東兩地,相關的俗諺十分豐富,其來源很多,有些是從古籍上的格言轉變而來,有些是移民們由大陸原鄉輸入,經過三百多年的歷史演變,以及與外來文化的接觸,已有許多變遷,部份能適應台灣實際生活的需要而遺留下來,有的則新創,如: 「北港媽祖興外莊」(pak4 kang2 ma2 coo2 hin1 gua7 cnn1」,這些全都混在一起,構成了今日台灣的俗諺。而俗諺是語言的舍利子,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它言簡意賅、言近旨遠,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或地區、族群的生活面貌,傳達了生活的經驗和智慧。換句話說,有些生活習慣、民間習俗即使已經從現實生活中消失了,而與它們有關的俗諺,則猶流傳在社會人士之中。因此,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俗諺,它們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我國社會,傳統上十分重視人倫的關係。因此,有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俗諺也特別多。而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婚姻,因為它一方面是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轉變階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群與人群聯合的橋樑之一。因此,不管是以個人的立場,或是以社會的觀點來說,婚姻關條都是很重要的社會事實。如能通過相關的婚諺之研究,藉以暸解其所蘊令的民間習俗典文化,想必會有其為人所忽視的層面,能補充一些傳統文獻資料上缺漏的地方。本文基於上述之理念,接續<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配與婚禮儀式>、<從閩客俗諺看獨身與婚外關條>二文之研究,引用七百三十六則俗諺,針對其中所呈現的婚姻觀念作一番探討。茲為呈現其內容,列其綱要如下:壹、前言。貳、婚姻的重要與目的 參、婚姻的結構與類型 肆、婚姻的關係與效力 伍、婚姻的終止與再婚 陸、結語 參考文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配與婚禮儀式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0-07-??) 李文獻
    俗諺是語言的舍利子,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它言簡意賅、言近旨遠,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或地區、族群的生活面貌,傳達了生活的經驗和智慧。換句話說,有些生活習慣、民間習俗即使已經從現實生活中消失了,而與它們有關的俗諺,則猶流傳在社會人士之中。因此,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俗諺,它們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甚至是一種活化石。台灣民間漢人文化大多傳承自中國大陸閩南、粵東兩地,相關的俗諺十分豐富,其來源很多,有些是從古籍上的格言轉變而來,有些是移民們由大陸原鄉輸入,經過三百多年的歷史演變,以及與外來文化的接觸,已有許多變遷,部份能適應台灣實際生活的需要而遺留下來,有的則新創,如:「北港媽祖興外莊」 ﹝pak4 kang2 ma2 coo2 hinl gua7 cnn1﹞,這些全都混在一起,構成了今日台灣的俗諺。我國社會,傳統上十分重視人倫的關係。因此,有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俗諺也特別多。而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婚姻,因為它一方面是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轉變階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群與人群聯合的橋樑之一。因此,不管是以個人的立場,或是以社會的觀點來說,婚姻關係都是很重要的社會事實。如能透過相關的婚諺之研究,藉以瞭解其所蘊含的民問習俗與文化,想必會有其為人所忽視的層面,能補充一些傳統文獻資料上缺漏的地方。本文基於上述之理念,乃針對俗諺中所呈現的婚配原則和婚禮儀式,作一番初步的探討,共計引用七百零九則俗諺,茲列其綱要如下:壹、前言。略述傳統婚姻與俗諺的概念、目前研究概況、研究目的、資料來源等。貳、俗諺中所呈現的婚配原則。略述:一、重視聘財的嫁娶婚,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選擇配偶的原則。參、俗諺中所呈現的婚禮儀式。略分:一、提字仔,二、送定,三、完聘,四、送日子,五、迎娶,六、洞房,七、舅爺探房,八、新娘出廳,九、做客,十、新婚生活,十一、歇熱 肆、結語 參考文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閩客俗諺看獨身與婚外關係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2-09-??) 李文獻
    諺語在我國民間口頭文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言簡意賅、言近旨遠,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或地區、族群的生活面貌,傳達了生活的經驗和智慧。不論在古代或現代漢語中,它都是運用很廣,使用頻率很高的一種語彙。本文所指的俗諺,大體上所指的就是廣義的諺語,這包括了民間常用的諺語、俗語、格言、成語以及歇後語等。因就俗文學的觀點而言,這些詞語彼此之間,是有所分殊的;然其中亦有許多重疊、交叉的現象,無法明確分出彼此間的差異。今為探討其中所蘊涵的文化觀念,是有必要作廣義的概括。我國社會,傳統上十分重視人倫的關係。因此,有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俗諺也特別多。而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婚姻,因為它一方面是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轉變階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群與人群聯合的橋樑之一。因此不管是以個人的立場,或是以社會的觀點來說,婚姻關係都是很重要的社會事實。如能透過相關俗諺的研究,藉以暸解其所蘊含的民間習俗與文化,想必會有其為人所忽視的層面,能補充一些傳統文獻資料上缺漏的地方。本文所指的台灣地區的獨身與婚外關係,即指受到中國傳統婚姻觀念影響下,通行於台灣地區閩、客族群中傳統婚姻觀念的一部分。其中所謂的「獨身」,是指超過婚齡而仍不結婚者;「婚外關係」,指男女間婚姻以外的不正常性關係。這兩者在傳統社會中都不為人所接受,尤其是男女間的婚外關係,更受到社會所恥笑或禁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擴增實境融入戶外學習系統思考的設計與運用
    (2020) 李文獻; Lee, Wen-Shian
    從過去科學教育相關的實證研究中發現,科學教育經常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脫節及學習興趣低落,面對生活在一個日益受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支配的學習環境中,如何讓科學教育能處理複雜系統及活用學校所教授的知識已是當務之急,新時代科學教育應重視將知識與生活真實情境相結合。本研究結合戶外環境場域資源,依其地理區域特色及學科知識來發展系統思考學習地圖,地圖中所呈現的系統思考概念對應五大主題科學教育課程來實施,除了在戶外可以進行學習地圖所安排的科學課程外,課程內容為促進學生在學習上的理解及提高學習興趣,融入數位科技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來幫助學生更視覺化的學習,解決戶外學習場域的事物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無法進行觀察及了解科學原理中的交互作用的困境,此設計稱為「擴增實境融入戶外學習系統思考」(Augment Reality-enriched Outdoor Learning System Thinking, AREOLEST)。本研究目的為發展AREOLEST,以社區公園周遭學校之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準實驗法進行實驗教學,並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及其是否受學習風格、認知負荷之影響,最後再調查學習後滿意度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之學習成效有顯著成果,此設計適合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使用,同時學習內容及方式也不會造成學生過多的認知負荷,課程結束後所得到的整體滿意度及延後測驗皆有相當良好的成效,故AREOLEST的課程設計方式適合國小學生在戶外進行科學教育進行學習,值得教育單位利用及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模型化科學桌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9-06-??) 鄭秉漢; 李文獻; 張俊彥; Ping-Han Cheng, Wen-Shian Lee, Chun-Yen Chang
    科學桌遊為科學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潛在的效用,建立分析桌遊的科學學習與設計的架構,相信能釐清科學桌遊在科學學習的運用,並對科學知識的傳遞帶來幫助。本研究基於對文獻的探討,將科學桌遊的組成、科學知識的結構與科學模型三者間建立聯結。其中,科學桌遊的組成與結構可與科學知識的結構相對應,若能適當地運用結構化的設計,應有助於呈現科學結構知識;而桌遊的組成可轉換成科學教學類比模型,藉由對應科學知識的本質、桌遊科學模型以及桌遊組成,應可釐清科學桌遊對學習科學知識的幫助,本科學桌遊模型化之架構預期能提供科學桌遊設計者及科學桌遊運用者可參考的觀點與視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王維<上張令公>詩略考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5-07-??) 李文獻
    歷來的學者,大多以為王維<上張令公>詩是呈給張九齡,請求援引的干謁詩;雖間有學者加以反對,以為此詩中的「張令公」應是張說,卻一直未引起注意。本文為釐清此問題,其論證之程序,首先,就在於瞭解此說的由來與立論的所在;次就<上張令公>詩的內涵加以疏釋,發現王維在這首排律在表現手法上有兩項特色:其一,是在詩中全部用駢對的方式,敘述「張令公」的形象、才能與經歷,而每一聯的敘述,也都指向有相關聯的事物;其二,此持共十一聯,每一聯都引用典故,表現出典雅的美感。經比對張說、張九齡兩人之才能與經歷, 很明顯的發現詩中對「張令公」的敘述,全部適用於張說,卻有一部份與張九齡不合。於是,本文接著應用心理學上「刻板印象」典「劇本」的觀念,將<上張令公>詩與王維其它相關的詩作擺在一起,加以考察,結果也發現:無論是就用典的表現手法、內部思考的理路、詩歌間彼此的關係,或者就王維<獻始興公>詩的旨意來說,在在也都指向「張令公」應是張說的這一結論。<上張令公>詩,既是王維呈給張說請求援引的干謁詩,本文乃試著從王維與張說的仕宦關係,尋找其呈詩的時間,發現從開元十一年二月張說再任中書令,迄開元十四年三月間,王維都有可能呈詩;而其中以開元十三年十一月至十四年三月的可能性最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王維<獻始興公>詩略考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6-07-??) 李文獻
    歷來的學者,大多以為王維<獻始興公>詩是在任右拾遺後,才呈詩讀求將自己列為屬下的感激詩。本文則是在拙作<王維上張令公詩略考>的基礎上,考證王維<獻始興公>詩的真正旨意。其論證的次序,首先是暸解目前的研究概況,提出時說的矛盾;接著,從王維詩集的版本、〈文苑英華〉及各相關詩作入手,證明劉須溪以來的學者所共同認定的題下小注:「時任右拾遺」五字,很可能不是王維自訂,而是編者或校注者的手筆。吾人只要能跳開這焄迷思,逕自參照史事研讀本詩,自能理解它是一首詩謁詩,是王維請求張九齡援引的作品,其後,張九齡才拔摧王維任右拾遺。在理解此詩的旨趣後,本文試著從張九齡仕官的經歷,認定這首詩呈送的時間,大約是在開元二十三年三月至二十四年十月之間;而王維任右拾遺的時間則稍晚一些。基於本文的研究,筆者以為學者在研究王維的詩作時,必須以審慎的態度,小心從事,以免誤蹈前人的錯誤。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皇侃《論語義疏》中之玄學思想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8-07-??) 李文獻
    本文以「皇侃論語義疏中之玄學思想」為題,旨在申論皇侃在《論語義疏》一書中所寓有的玄學思想。全文分「緒論」、「論語義疏中的玄學思想」、「餘論」三部分。「緒論」探討:玄學的定義和範疇、義疏的源起、作者的傳略、書籍的版本和流傳、研究的源起與現況等。「論語義疏中的玄學思想」一章,首先依《論語》章節的次序,探討皇侃《論語義疏》書中具有玄學色彩的《疏》語,共一百零二則;其後,綜論疏文中的玄學思想,以表一說明其涉及的玄學主題,以作為檢索、討論之依據,並明確指出:皇侃書中參雜玄說的地方,佔全書總章節的五分之一以上,宜其見疵後代;再以表三說明疏文中所引各前賢注家與皇侃所曾提出的主題,以見當時玄學的發展乃由老子、再進而莊子的次序。「餘論」則總結前文所述,為皇侃注經卻參雜玄學色彩的原因,提出簡略的說明,並指出本文應當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試探台灣閩客婚俗中的議婚儀式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3-12-??) 李文獻
    在婚禮儀式的反映上,所謂的「議婚」,又稱「提字仔」,是男女雙方訂定婚姻時,最早的一項儀節。就傳統的婚俗而言,台灣民間的「議婚」,大約包括古代六禮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等三項儀節。其行事主要是男方透過媒人探問女方的姓名和出生的年月日時等資料,如蒙女方惠允,待交換資料後,且大略符合彼此的條件,雙方再進一步協商相關事宜、進行宗教儀式以及訂下初步約定的一系列儀節與行事。本文就議婚之儀節而言,略分請媒人、收授字仔、供神、合婚、探家風、相親、媒人的折衝商議、比手指辦仔等八個項目,詳加論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談三首〈秦女休行〉詩的本事及其糾葛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1997-07-??) 李文獻
    故事詩是敘事詩的一種,其主旨常著重在舖演一個故事;一般而言,故事詩的形成,大多是先有個故事,再經詩人加工創作而成。然而由於詩人認知上的不同,常導致情節的轉變;故後代之研究者喜歡以「母題(Motif)」的觀念,來研究相關故事詩在本事、情節上的流變。如胡適在談論左延年和傅玄的〈秦女休行〉詩時,即以為「左延年所採的是這個故事的前期狀態,傅玄所採的已是他的後期狀態了,已是『義聲馳雍涼』以後的民間改本了。流傳越久,枝葉添得越多,描寫得越細碎。故傅玄寫烈女殺仇人與自首兩點,比左延年詳細多了。」這種觀點,雖為大多數學者所遵從,卻也雜有些許不同的意見。本文即是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刊載在《樂府詩集》中的三首〈秦女休行〉之本事與流變上的問題。經爬梳整理後所呈現出的成果,雖未曾發現新材料或新的觀點,卻能從舊有資料中整理出新的思考理路,以為左延年和傅玄的詩作,其題材雖然相似,卻各有不同的本事,其中傅作應是本於史傳中的龐烈婦故事;左作則因資料的欠缺、亡佚,找不出基本情節相同的故事,然而正由於這些基本情節的不同,我們也不能輕率地以母題流變的觀點,來套在這兩首詩的身上,這或許也可以提供吾人從事文學流變之研究時的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