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家豪"
Now showing 1 - 17 of 1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XML原生資料庫實現內容管理儲存庫之研究(2008) 李家豪; JIA-HAU LI摘 要 以XML原生資料庫實現內容管理儲存庫之研究 李家豪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是目前網路上資料交換的主流格式,其具有結構性的特性有助於文件的查詢與結構的再利用。本研究透過語意網(Semantic Web)的技術,以及依據XML檔案本身具有結構性的特性,以原生型(native)XML資料庫(eXist)來儲存XML檔案,並將OWL/RDF技術,運用在以XML檔案文件為主的eXist資料庫上,如此可以將一些XML文件,作更加有效的管理。 近年電子商務發展快速,以ebXML國際標準為基礎的企業間商業交易系統逐漸形成主流,因此UN/CEFACT訂定核心組件(Core Component)作為商業交易系統的共同資料格式逐漸受到各國及各領域所重視,例如: 電子化政府、公共工程採購等。依據CCTS version 3.0內容,將核心組件當中的CC、BIE與DT之間的關係做一個完整的串連,使其成為一個彼此交錯的關係網,搭配OWL/RDF作為查詢時的index,來增加效率。並且利用分散式系統的架構,期望每一台儲存庫主機均可支援查詢與管理功能。 使用者可以利用我們所建立的平台,使用OWL/RDF這個文件,將商業核心組件中的資料做樹狀結構的儲存,並透過Web Service的技術,查詢不同儲存庫上的資料,讓使用者達到便利與完整的查詢。 (關鍵詞:ebXML註冊/儲存庫、eXist資料庫、RDF、OWL、Web Service)Item 以語言與教學為本之電視新聞標題分析(2010-03-13) 李家豪; 謝佳玲Item 台灣網路論壇說服語之語用研究(2010-11-28) 謝佳玲; 李家豪Item 台灣電視新聞標題語詞特點及其語言教學意義(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1-01-01) 李家豪; 謝佳玲Item 台灣電視新聞標題語詞特點及其語言教學意義(2009-12-20) 李家豪; 謝佳玲Item 威尼阿夫斯基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詮釋報告(2013) 李家豪; Chia-Hao Lee本文藉由第一章的緒論來構思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透過第二章的作者生平介紹及小提琴學派研究來探討作者求學過程與成長背景對往後演奏及創作帶來的影響,第三章的樂曲分析讓筆者更清楚作者全曲的曲式架構以及如何使用澎湃的和聲進行,第四章演奏詮釋是綜合以上三個章節的理解來撰寫筆者個人演奏詮釋的研究,第五章則深入研究市面上演奏名家的有聲資料及樂譜出版的整理,第六章則是比較筆者實際在舞台上的演奏與本文紙上談兵的相異之處。Item 理查‧史特勞斯小提琴作品分析與詮釋(2020) 李家豪; Lee, Chia-Hao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作品廣泛且多元,藝術歌曲、交響詩、歌劇、協奏曲、室內樂作品、器樂曲;從青少年時期的作品《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TrV 110, Op. 8, 1880-1882)到晚年的作品《E大調稍快板》(Allegretto in E major for violin and piano, TrV 295, 1948);理查·史特勞斯創作專屬於小提琴的作品數量稀少,但終其一生創作每部大編制的樂團作品或歌劇,小提琴聲部的創作一直是非常重要且困難的樂團片段。 本文以理查·史特勞斯早期創作兩首小提琴專屬作品為主,中期交響詩《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 TrV 190, Op. 40, 1897-1898)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TrV 176, Op. 30, 1896)著名的小提琴獨奏片段以及晚期作品《E大調稍快板》為輔,分成三個創作時期探討演奏詮釋與研究。第一章探討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第二章依照理查·史特勞斯的小提琴作品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並研究其創作背景;第三章針對《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降E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樂曲分析;第四章加入《英雄的生涯》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加入筆者演奏詮釋與見解,希望透過分析與詮釋理查·史特勞斯的「小提琴作品」,更了解德奧地區浪漫樂派後期的重要作曲家。Item 臺灣電視新聞標題研究與教學啟示(臺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1-12-01) 謝佳玲; 李家豪本文探討臺灣電視新聞標題的語言特徵,結果揭示上標以花俏片段資訊引起興趣;下標以樸實完整內容補充細節;小標以事件主軸貫穿報導;附標說明外加語言訊息。標題傾向色彩分工,以符號或圖像創意縮略,充斥行話、俗語、成語、新詞等,以小句組合的精簡句構突顯事件脈絡,展現功能詞刪減、兼語式及非規範語法等形式。語言特徵亦反映主題變因的影響。本文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華語新聞標題的教學要則,希冀提供新聞語言研究與教學之參考。Item 臺灣電視新聞標題雙關語之語言研究(2012-08-19) 謝佳玲; 李家豪Item 華語同步視頻教學實踐要領研究(2011-11-27) 謝佳玲; 李家豪Item 華語與英語說服行為中的反對表述對比分析(2010-12-19) 謝佳玲; 李家豪語言的功能並非全然為中性客觀的描述,而可表述個人立場,轉變他人的行動,因此日常言談中常夾帶說服訊息。前人已探討英語與華語說服的言語行為,但尚缺乏跨語言的對比分析。本研究以說服理論為基礎,採語篇補全測試設計說服反對之情境,探究華語與英語在說服策略、使用頻率、語言形式及語用意涵上的異同。研究結果指出,說服反對由多種言語行為推疊生成,依使用頻率排列包括勸告、批評、推測、質疑與譏諷。對比結果顯示,英華皆用勸告直接說服,而以批評強調反對的立場,但英語偏好勸告,其餘策略的使用率皆較華語低。語言形式有五個特徵:(1)英華的勸告皆隱含嚇阻語氣,但英語常採對方觀點,亦有安慰話語;(2)英華的批評皆包含負面描述;(3)華語的推測常用連接成分,英語則用情態詞或假設語氣;(4)英華的質疑多為疑問句,但英語出現具驚嘆語氣的陳述句;(5)華語的譏諷策略趨向嘲諷類型,英語傾向反語類型。可見華語與英語雖使用相近的策略類型,但頻率與形式迥異。結論顯示說服策略豐富多樣,相關的語用研究有助於語言學習者適切掌握其形式與功能。Item 華語視訊教學短期師資培訓課程設計與實踐(2011-06-19) 謝佳玲; 李家豪因應寬頻網路的迅速發展,華語教學界積極開拓遠距教學為新型學習趨勢,其中同步視訊教學具備高度即時性與互動性,但至今仍缺乏師資培訓課程設計之研究。本研究描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舉辦之短期培訓課程,探討其課程設計、實習機制、課程評量與改進要點等。研究結果顯示,教學理論講座與種子教師分享有助學員建構視訊教學觀,軟體訓練與實習過程能提升教學經驗與技巧,而文化議題的授課內容有效促成課堂討論的互動。培訓課程應加強師生對視訊授課模式與網路設備操控的熟練程度,增加視訊教學導向的提問技巧訓練與充分的試教活動,師生亦應協定備用教學平台,而培訓資料管理則有利日後同類型培訓之實施。研究結論揭示專業師資培訓對視訊教學的重要性,課程內容應綜合理論與實務的全面指導,方能有效達成短期師資養成的目的。Item 華語視訊課程之問答語用分析(2012-12-30) 謝佳玲; 李家豪Item 華語說服情境下情態詞的使用與意涵(2010-10-29) 謝佳玲; 李家豪Item 華語說服支持之中介語語用分析(2011-03-12) 謝佳玲; 李家豪語言不僅能用於傳訊述事,亦可表明立場且影響他人,此類說服行為的文獻相當豐富,但缺乏中介語的分析,因此本研究探討華語母語者與學習者的說服支持策略,並提出教學建議。根據語篇補全測試結果,說服的主體行為為主張,用以表態支持,直接指示;支援行為為論據,透過陳述優點、點明獲利、分享心得、引述經驗、說明優劣、舉例反證、激發省思、捍衛論點等策略佐證主張,是決定說服強弱的關鍵。高級華語學習者雖能運用各類策略,但傾向使用功能相近的基礎詞彙或句式。結論顯示語言形式為語用習得之主要難點,跨文化溝通須避免母語遷移的直譯語型,以適切體現說服論調。Item 華語說服語言語意、語用、語篇分析研究(2011) 李家豪溝通為人類使用語言的目的。而語言的功能不僅為傳遞訊息,亦是表達個人態度與立場的重要途徑。說服即是建立於傳訊與表態語言作用的溝通理論,且前人豐富文獻已由各學門觀點探究說服訊息的來源、媒介、組成、結構等要素,唯華語說服語言的研究仍顯不足。說服訊息的語言使用牽涉說服者文化的社會規約,亦受到情境中說服對象之固有訊息量與意願強弱度等變因影響,華語學習者更可能因其語言能力或文化感知的差異,遭遇表述或理解華語說服訊息的困境。 為增補文獻缺乏,本研究採用語篇補全測試蒐集華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的說服訊息,以前人語意情態、語用策略、語篇後設等理論架構分析華語說服訊息中的類別、組成、情態、策略與銜接標記。研究除歸納華語說服訊息中的語言現象與通則之外,亦將統計結果對比說服對象持有態度變因,探討母語者依循情境差異而調整的說服訊息與學習者說服語言表現特徵。 研究結果揭示,華語說服者依序以認知、義務、動力、評價情態作為表態說服立場的手段,可見情態語意法則的確信度、主客觀、必要性、條件與對比皆左右情態的使用與分布。說服立論程序可歸納為指示行為、證據知識、理論闡釋、辯證對比與情感訴求及數項次類。其中建議與勸告、論說與損益、反駁與掩飾等皆為常用以提供指導、支援、推論與反證之說服策略,而情感訴求的究責或施壓,則以修辭手段達成說服目的。後設論述機制中的互動類連接與架構標記得以引導對方理解說服思維,但訊息精簡而少有參照、示證與註解標記。各類交互後設論述的高頻運用為說服者顧及對方觀感的佐證。 說服對象固有訊息與意願偏好區辨不同說服目的且須搭配不同情態、策略與後設論述的組合。此外,學習者語言能力為箝制其訊息構成的關鍵因素,初中級或中高級者說服與表現迥異且均可能遭遇學習難點。因此,融入說服語用概念與互動分組活動的華語說服協商教學可設置於教學提案之中。Item 華語遠距師培課程與教學能力發展研究(2018) 李家豪; Li, Jia-Hao當代網路科技的躍進推升了遠距教學的發展,其跨時空與高互動的優勢不僅豐富教學資源,符合個人需求,且更有利語言課程的跨境推展。遠距教學的特質鮮明,使得授課教師面臨如設備操作、適應情境、調整教學等難題,因此學者皆強調遠距教師培育的必要性。然而,專論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研究仍屬少數,且遠距教學的能力至今仍未有明確界定,更少見探討教師培育、教學能力與評估指標等層面的綜合研究。為補足文獻闕漏,本研究搭配行動、調查與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教師培育成效、教學能力發展與整合評估指標。 在培育成效方面,本研究觀察「2015年華語遠距教師培育課程」的面授培訓為期八週次,共20小時。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的反思模式,釐清培育課程的執行模式,並以內容分析法對應培育課程的主題與任務,再以調查研究法匯集30位報名教師的受訓動機需求調查,以及19位受訓教師的意見調查,從而分析培育成效。在教學能力方面,融合分析與行動研究法,剖析6位受觀察教師於培育前、後教學實驗的教學表現,並以百分比統計對比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教學能力的發展。在整合分析指標方面,採分析法彙整上述結果,最終提出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整合評估指標。 本研究揭示以下三項結果。第一,培育課程成效:培育前教師多重視教學技巧、資源應用、試教實習,其對實作、反思循環的理念仍有待形塑。因此,短期培育課程應涵蓋五個核心主題:培育目標認知、遠距教學觀點、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資源應用、演練試教實習,以及其中的十二項教學知能。此外,培育單位規劃課程時可搭配情境觀察、主題研習、教學討論、小組協作、個人實作等課型與任務,並提高培育內容的應用性,方能發揮短期密集型培育課程的時效與成效,也有利平衡受訓教師的增能需求與訓練負擔。 第二,教學能力發展:培育後,受觀察教師在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方面設想,皆有更明確的教學考量。在課程設計方面,整體教案更符合格式、重點、活動、問答、討論、評量等編寫原則。投影媒材更能顧及圖文排版、內容教學、討論互動等編排原則。自評紀錄則呈現備課、語言、內容、媒體、應變等反思啟示。且部分教案、媒材的統計呈現明顯的進展。 在問答調控方面,對比百分比統計後,師生言談總量、比例與分布更符合教師精講、學生多講的原則。教師更能掌握提問語言(程序提問、匯集性誘導提問、擴展性誘導提問)、回饋語言(評價、填補、修正、操練、行為),也可避免失效語言,如失效提問(贅述、自答、講解、離題)與失效回饋(過度填補或錯失修正、操練、理答)。此外,培育後教師趨向運用擴展性誘導提問,引導學習者表述如論斷、應用、分析、整合等高層次的口語回應。 在任務銜接方面,教師更能考量任務的類型、程序、配時等應用,其百分比統計也有明顯差異。教師依序鋪排開展(開場寒暄、漸進暖身、課前評量)、探究(學習大綱、課文提要、詞彙運用、句型練習)、研討(文化討論、情境討論、畫筆任務)、鞏固(綜合複習、課後評量)、緩衝(補充教學、逐步緩和)等五個階段與其中的任務。此外,教師可視任務目的,搭配線性或循環的授課模式,使任務甘特圖呈現傾斜走向、集散區段、點線形態等特徵,以及銜接任務的教學要則。 第三,整合評估指標:本研究彙整上述實證結果,並提出華語遠距學的培育課程、教學能力、資源管理等三項整合評估指標,如:培育課程的培訓課時與時效、專題新增與補充、任務考量與安排等指標。教學能力的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指標。資源管理的單位設備與資源、人資職務與管理、教學支持與協助、研習講義與檔案、教材質量與議題等指標。 此外,本文另呈現由行動研究所觀察的培育課程應用與實踐,包含培育課程的籌備事項:如培育進程劃分、目標規定說明、潛在難題防範。執行實例:如培育課程簡介、跨文化溝通觀、教學平台操作、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能力應用、種子教師傳承、教學演練試教、教學自評反思等八個主題。管理方案:如師資人員協調、設備資源配置、培育成果建檔等應用實例。 本研究希冀上述培育課程成效、教學能力發展、整合評估指標的研究成果、應用與實踐,可供研究者發展後續遠距教師培育研究之基礎,或供培育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育課程之參考。